船棺葬为何在古代巴蜀时期如此盛行?

在古人的观念里,很避讳“死”的话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思想的迸发,不少人开始转变这个观念。丧葬方式也有了改变,不再只有土葬,还有火葬、树葬、水葬等等。

还出现了一种奇特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在古代南方盛行,叫做船棺葬。

船棺是一种葬具,将整木掏空凿成船形,人葬在里面。安放船棺的方式有悬挂岩洞、架在树上和埋在土中。

古代南方水运发达,有“北人骑马,南人乘船”之说,以船棺为葬,意喻乘一叶小船到达彼岸。这是古代巴蜀人盛行的一种丧葬习俗,同时,也是我国一些傍水而居、长于舟楫的民族特有的葬俗。

为什么这一习俗只在巴蜀地区盛行?

因为巴蜀先民傍水而居,舟船是他们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并且他们有着“以船为家”的信念,因而死后用船棺作为葬具是很自然的事情。现今发现的船棺,其形状大小多与现在江河中使用的小舟船相同,因此,可以确定这种丧葬习俗应该是古代巴蜀地区近水民族生态环境和水上经济生活的投射。

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古以来,我国南方许多民族也都有以船为棺的习俗。大量的考古成果不仅印证了文献记录,而且为研究这种葬具和葬俗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我省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补助

从省人社厅获悉,为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近日,我省出台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补助办法,明确为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对象一次性发放丧葬补助金,全省最低发放标准为1000元。

近日,省人社厅会同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印发<江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从2022年7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对象一次性发放不低于1000元的丧葬补助金,已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的县(市、区),补助标准高于本标准的,仍按原标准执行。有条件的县(市、区)可结合财力情况提高本地标准。

《通知》明确补助对象范围有两类,分别是符合待遇领取条件并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和按规定已连续缴费5年及以上并在缴费期间死亡的参保人员。按规定享受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困难群体,政府代缴年限与自行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通知》强调,对同时符合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补助条件的,明确由其遗属选择其中一种领取,不得重复领取。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未自主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的参保人员,在本办法实施前已死亡的,不享受补助。同时对于申领条件,明确遗属应在补助对象死亡后及时向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丧葬补助金。

据了解,此次全省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补助,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探索将在缴费期间死亡的参保人员纳入补助对象范围,将有利于进一步引导扩大政策惠及面,增强缴费意识、个人养老保险责任意识,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该项政策将惠及全省2000多万参保城乡居民。

殡葬服务一条龙有哪些项目?

人生有八苦,其中人的死是最痛苦的,也是最无奈最无法挽回的伤痛,但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所以在生活中经常会有白事的发生,那么当普通百姓遇到这种事时,办理丧事比较繁琐,一般都会选择殡葬一条龙的服务。

因为遇到这种事,每个家属都沉浸在无尽的痛苦中,而无心理会逝者身后事,这时,殡葬服务就变得极为重要了,那么殡葬一条龙具体都包括什么呢?

殡葬一条龙主要包括几个步骤

第一,在葬礼举行前需要进行充足的前期准备,例如帮助逝者洁身换衣、预订殡仪馆灵车,布置灵堂等,让逝者安详地完成人生的最后阶段。

第二,布置告别厅,告别厅的布置也需要很多准备工作,比如,先预订使用告别厅的时间和房间的号码,除了告别厅,还需要准备家属休息室,让家属更安心的度过人生艰难的旅程。

第三,火化和安置骨灰的地方,在结束告别之后,殡葬服务将会进行火化进炉的仪式,火化后骨灰安葬等,也让家属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

第四,还有一些事项就是看家属的需求了,除了必要的流程外,家属可以团队商议其他服务事项。

以上就是殡葬服务一条龙主要包括的项目,非常周到的可以帮客户解决丧事,让客户省心省力。

南京:倡导农村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

【#南京倡导农村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 】8月4日,#南京市第15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执法总队总队长李明:提醒农民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勤洗手、讲卫生、规范佩戴口罩,室内常通风,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倡导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减少公共区域活动,减少使用公共物品,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

下葬后要做七,一百天要叫饭,有钱人还要做道场

农村的丧葬习俗挺多也挺庞杂的,从人处于弥留之际到去世,甚至去世好几年,都有不少需要注意的习俗。

而今天依旧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人去世且已经下葬后的一些祭祀习俗,包括做七、敬百日等习俗,感兴趣的可以接着往下看哦~~

做七仪式

做七也叫“做期”,是一种常见的民间习俗,我老家都还有这个习俗,也常听到村里的老人们说起。

做七要一直做满七七四十九天,才算圆满,也叫“七期”。

简单说就是从人去世的当天开始算,每7天为一期,一共七期,总共49天。

一般来说,一三五七比较隆重,农村的丧葬习俗大多更注重单日,所以第二四六三期农村基本上不怎么隆重地去祭祀,但也需要有。

之所以要做七,原因是农村的传统观念里觉得,人去世后的49天里,其实没有完全消失,还在游荡,逝者家属需要按时做七,提供足够多的纸钱,以便下去不被惩罚。

做七仪式也看各自习俗和经济条件,有钱人家在头七、三七、五七以及七七都会请专门的师傅来做道场,诵经为逝者超度,这个过程叫“应期”!

有的地方则叫“做坛场”,都是借此慰问逝者,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思念。

而普通人家很少会找先生来做道场,而是有自己的一套做法。

头七的祭祀相对隆重,逝者的儿子要设立墓主烧纸钱,有条件的还需要找专门的师傅来诵经。

从头七开始,之后的六个七日子,中午10点都要在家里面的窗口或门口插三炷香。

二七也需要找师傅诵经,农村说是“还受生经”!

三七和四七被称为三七,是相对前两期来说更为简单的,需要外甥和侄子辈来做祭祀仪式。

五七很重要,从这开始,要举行断七仪式。

要在家里面的大门前或窗户前点根引路香,有的地方则称为引魂香,点香时门窗都要打开,当然,这是为屋子里的空气环境着想。

不仅如此,还要点一根白色蜡烛,桌面上放着遗像。

讲究的人家,还会要求每次参与祭祀的人数递增,比如头七参与的有四个人,那后面几期可以增加为5、6、7、8。

不仅如此,做七连祭祀的菜都要有不同,每个七用的菜要不一样,但必须是素菜。

而且五七的前一天晚上就要开始安排贡台,放好照片、一杯茶、苹果、橙子、香蕉各一个,还需要放三块糕点,点上白色蜡烛,烧香烧纸。

画个圈,在圈内烧依稀纸马、纸房子、纸车等,有的还需要烧点逝者以前穿过的衣服。

要保持香火不断,一直到五七当天早上11点,才能请走贡台和遗像。

接着放些饭碗,一般来说是五双筷子五个酒杯,里面要倒点酒,还要加七个菜,全鸡、全鸭、全猪蹄和鱼,还要有生豆腐、蛋饺、素菜。

到五七当天的13点就可以结束,这个过程叫断七。

而祭祀过的食物,不能直接就拿着吃,而是要拿回去,回锅才能吃。

在农村的祭祀里,祭祀过的食物都不能直接吃,而是要回锅加热,与其他菜搅拌一下才能吃。

农村觉得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不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保证食物安全,给食物杀菌,以免吃了坏肚子~~

五七开始还要做“回煞”仪式,回煞也叫回魂,农村说这天逝者会回家一次。

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家属需要准备些东西。

当天晚上要吃蒸馄饨,当地俗称“接眚馄饨”,还要给村里人送状元糕,也叫“接牌糕”。

有的地方改革,直接在逝者下葬后就送给悼念者们了。

这天还要在靠窗位置放一根竹子,在竹子上贴上纸钱,一张一张地贴,贴满为止。

家里是瓦房的话,就把竹子范大搁在瓦房上面,农村觉得逝者是从这些地方进来的。

接着还要准备一桌韭菜,8个座位,每个板凳上还要放一张纸钱。

不管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能说话。

这便是回煞仪式,而六七一般是逝者的女儿来做仪式,没有女儿的由侄女代劳。

七七还要进行一次断七仪式,还需要找师傅来诵经。

以上基本上就是做七的大概,有漏掉的大家也可以留言补充。

敬百日与叫饭习俗

做完七七是49天,人们大多也走出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可以先过一下正常的生活。

等到逝者去世满一百天,这又是一个非常注意的日子,需要进行“敬百日”/叫饭仪式。

这种习俗大多在汉族农村盛行,死者的子女需要在这天备好酒菜迎接逝者回家,孙子或其他亲戚还要去逝者坟上烧纸祭祀,具体为点蜡烛、上香、在目前摆贡果。

这个习俗有的地方叫敬百日,有的则称“叫饭”!

百日祭也是非常慎重的日子,只能提前,但绝不能延后。

之后还有去世三年的祭祀活动,也非常隆重。

满三年,才算彻底完成一场葬礼的祭祀。

虽说现在丧事简办,很多习俗也都被取消和淡忘,但不代表这些传统礼仪就给被遗弃。

这些丧葬习俗其实或多或少都传承孝道,弘扬中华礼仪,个人觉得还是值得被铭记。

当然,人去世了就真的走了,这些仪式其实就是一种人们对逝者的思念。

但不忘本,不忘记亲人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为他们做这些送别仪式。

丧葬特色文化,给死人沐浴更衣,送他最后一程

中国丧葬文化皆来自民间的习俗,人死如灯灭,也叫寿终正寝。凡是正常死亡的人,大多数都会在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为死人沐浴更衣,随着时代的变迁,沐浴的人就越来越少,更衣倒是有。

而且亲属需要守在逝者的床前,在古时候这也叫送终。当然这些习俗都是有世俗考证的,根据《礼记,丧大记》记载,病人死的时候,要给他脱掉旧衣服,穿上新衣(俗称“寿衣”)。一方面是怕死了之后身体僵硬,无法更衣,另一方面是出于习俗,穿着衣服算为体面。

为死人沐浴也有讲究,先洗头,后洗身,包括修剪指甲胡须等。为死人更衣后,用被子将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再然后盖上覆盖尸体的被子,紧接着家里的大人小孩就可以开始哭了。

从民国到解放后,北方丧葬礼是有所改进的,也或者说一些细节有了调整。人死之后,贴身衣服要换上白色(许多鬼片,都是身穿白色衣服),然后再穿上棉衣棉裤,最外面要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更重要的是整个衣服不能有扣子,要全部用带子系上。头上戴着黑色帽子,帽檐上有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男性死者脚上要穿黑丝布鞋,女性死者要穿蓝色的布鞋。

而在过去湘南地带更为讲究,死人需要配上整容师,整容师傅会把死人的衣服从里到外换过来一边,如果上衣穿五件,下身要穿三件。整容师会为男性死者剃头,为女性死者梳头。

至于过去的云南哈尼族,在送别死人的时候会把死人的鼻孔和耳空赛起来让后把死人的衣服脱掉洗净放进棺里。为死者梳头后掉落的头发会包进手帕里,等出殡的时候烧掉。而对于为世人换衣服是由儿女来进行的。

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或早或晚,尊重生命,珍惜光阴!

生态殡葬,风俗与国情的最大公约数

南京市雨花功德园思园生态广场举行生态葬公祭,12位逝者家属选择为亲人进行花葬。目前,江苏已建成生态墓园576处。南京在2019年-2020年选择节地生态葬方式的超过4万人。今年一季度,扬州墓园内每5户家庭,就有4户选择节地生态葬式。这些现象表明,曾经非常“小众”的生态绿色殡葬,在江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生态殡葬逐步被社会认可,首先在于其成本低、占地少。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墓地供不应求,高价墓地让群众叫苦不迭。正常情况下,1亩土地除去绿化等面积后,仅能安置50个左右的墓穴,如果用做生态安葬区,则可容纳几百个。从长远来看,改变现有墓地供应不足的局面,大力推行生态安葬将是必然选择。

生态殡葬

消耗资源少、污染少是生态殡葬的显著特点。以扬州墓园为例,该园今年将开辟5000m²的生态安葬景观带,每5年循环重复利用一次,循环周期为30年,经过30年的降解和土地休养,园区即可重新投入使用。该园使用的糯米质地骨灰罐,可自然降解,与自然融合。当今社会,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而这种“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将躯体融入山川大地的环保殡葬方式也愈发被公众接受。 也要看到,移风易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3月9日,哈尔滨市城管局发文要求严查生产经营焚烧冥纸冥币,“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无视群众精神寄托搞“一刀切”的做法引来众多网友质疑。 社会在发展,风俗习惯也会随之演化。殡葬改革,除了革除传统丧葬风俗中与时代、与国情不适应的部分,更应锐意创新,善于运用先进技术打造新习俗,带来新风尚。比如,扬州墓园在全国首创AR墓碑,祭扫者可在大屏幕和手机上找到与逝者相对应的葬位,同时显示墓碑、照片、逝者生前事迹等信息,二维码中,记录着一个个普通人的生命故事。

生态殡葬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丧葬之礼,维系着华夏文明的基本价值观。作为“新事物”的生态殡葬,也许是兼顾国情与礼俗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在尊重生命和技术赋能的基础上渐进推行,让死亡成为生命的另一种延伸。

南京发布通告:暂停清明现场祭扫活动

关于清明祭扫服务管理的通告

(第15号)

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转发省民政厅切实做好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为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和反复,现将2020年度清明祭扫服务管理的事项通告如下:

一、全市所有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继续暂停市民群众现场祭扫活动;暂停组织公祭、江祭、骨灰撒散等群体性活动。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二、以公墓、骨灰堂为单位,由工作人员代为开展一次集体祭扫。

三、3月20日起,开通网上祭扫通道。市民可登录“我的南京”APP平台免费在线祭扫。

敬请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和配合!

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

2020年3月7日

(来源:南京发布)

南京市执行新的生态葬奖补政策 一次性最高奖励3000元

我市执行新的生态葬奖补政策

选择“两不留”生态葬,一次性最高奖励3000元

3月13日,记者从市殡葬管理处获悉,从即日起,我市开始执行新的生态葬奖补政策,凡在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立碑“两不留”生态葬的逝者,最高一次性可奖励3000元。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京就开始实行江葬,后陆续推出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生态葬式。但多年下来,真正选择这些生态、环保安葬方式的市民只有10%左右。

记者了解到,为鼓励更多的市民选择生态葬,2014年,殡葬部门推出了“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生态葬,凡在市属8家经营性公墓选择“三不留”的生态葬,给予每户一次性1000元的奖励。不过,从当时执行的情况来看,市民对生态葬的接受度不高。一年来,仅有200余人选择生态葬,而选择领取千元补贴的逝者家属不足60人。

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调查,市民不愿选择生态葬,不去领取补贴,除了爱面子,思想观念有待提高外,想在去世后保留个名字是个重要原因。为此,在2016年,我市调整生态葬奖补政策,凡在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立碑“两不留”生态葬的逝者,一次性给予每户奖励1000元。

根据殡葬部门统计,实行“两不留” 生态葬奖补政策后,选择生态葬的逝者持续增加。目前,已有近5000余人。

考虑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今年我市殡葬部门再次加大生态葬优惠力度,凡南京市户籍人员或驻宁部队现役军人逝世后,在本市经营性公墓内选择不留灰、不立碑“两不留”生态安葬的,免除实施生态安葬所需落葬服务费用,同时给予一次性奖励。选择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2000元给予一次性奖励,不使用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3000元给予一次性奖励。

特别强调的是,为方便操作与管理,这次只对在经营性公墓内实行生态葬的予以奖补,公益性公墓不在奖补范围内。城区居民可在市属经营性公墓内实行生态葬,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五区均有区属经营性公墓选择办理。

根据申请流程,在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立碑生态安葬的逝者,经办人在骨灰安葬的经营性公墓填写《南京市节地生态安葬奖补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经审核通过后即可领取奖补资金。经办人应当为逝者的配偶、子女以及其他法定有权处置或经授权处置逝者骨灰的人员。

南京殡仪馆新推室内节地壁葬

了解殡仪业务流程,体验火化操作,探访节地生态葬区……28日,40多位先期报名的市民代表走进南京殡仪馆和西天寺陵园,参观殡仪馆业务区、告别区、火化区、室内葬区及陵园的节地生态葬区,并参与莲花灯祈福活动,最后还探访生态节地墓葬区,了解领略人生终点站的丰富内涵。

南京殡仪馆

南京殡仪馆

“燃烧时一般在800度高温”,南京市殡仪馆副馆长孟小利介绍,遗体经冷藏、化妆、火化,最后化为骨灰,或撒向江河湖海,或掩埋黄土……这些不为外人所熟知的流程,在外人看来充满神秘,又略带恐怖。因此最近10年,市殡仪馆和西天寺陵园都在清明期间举办市民开放日活动,就是希望帮助公众走近殡葬行业及从业人员,揭开“人生终点站”的神秘面纱。

在殡仪馆业务接待大厅,还没有开始参观,市民已纷纷议论。议论的话题,多是围绕殡仪馆的“神秘”和“恐怖”。遗体告别厅一尘不染,鲜花与花篮摆放有序;20多间守灵房,或温馨别致,或清净素雅;火化间内14台环保火化炉全部由电脑控制。从事工小吕介绍,遗体在棺木内被烧成骨灰冷却后,他们会用工具装入骨灰盒,送给家属。

今年的探访还包括新推出的节地生态葬。南京殡仪馆室内葬区参考了澳门台湾等室内壁葬,节地肃静,远离传统墓葬区的烟尘。在殡仪馆户外的“寄思苑生态葬区”,几款节地葬式与以往不同,更强调整体环境美观和安葬区的私密功能,如百家姓墙上甄选了南京地区人数较多的姓氏,通过镂空工艺雕刻于毛石墙体,每个姓氏后面都有一个双穴安放位。照壁景观葬从外观看就是一组铜版浮雕——浮雕是一扇移门,铜门内部是一排排格位,面板翻下来可以作为客户平时祭扫的供台。

探访市民最后来到与市殡仪馆一墙之隔的西天寺陵园放逐莲花灯,完成探访祭扫和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