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殡葬,风俗与国情的最大公约数

南京市雨花功德园思园生态广场举行生态葬公祭,12位逝者家属选择为亲人进行花葬。目前,江苏已建成生态墓园576处。南京在2019年-2020年选择节地生态葬方式的超过4万人。今年一季度,扬州墓园内每5户家庭,就有4户选择节地生态葬式。这些现象表明,曾经非常“小众”的生态绿色殡葬,在江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生态殡葬逐步被社会认可,首先在于其成本低、占地少。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墓地供不应求,高价墓地让群众叫苦不迭。正常情况下,1亩土地除去绿化等面积后,仅能安置50个左右的墓穴,如果用做生态安葬区,则可容纳几百个。从长远来看,改变现有墓地供应不足的局面,大力推行生态安葬将是必然选择。

生态殡葬

消耗资源少、污染少是生态殡葬的显著特点。以扬州墓园为例,该园今年将开辟5000m²的生态安葬景观带,每5年循环重复利用一次,循环周期为30年,经过30年的降解和土地休养,园区即可重新投入使用。该园使用的糯米质地骨灰罐,可自然降解,与自然融合。当今社会,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而这种“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将躯体融入山川大地的环保殡葬方式也愈发被公众接受。 也要看到,移风易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3月9日,哈尔滨市城管局发文要求严查生产经营焚烧冥纸冥币,“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无视群众精神寄托搞“一刀切”的做法引来众多网友质疑。 社会在发展,风俗习惯也会随之演化。殡葬改革,除了革除传统丧葬风俗中与时代、与国情不适应的部分,更应锐意创新,善于运用先进技术打造新习俗,带来新风尚。比如,扬州墓园在全国首创AR墓碑,祭扫者可在大屏幕和手机上找到与逝者相对应的葬位,同时显示墓碑、照片、逝者生前事迹等信息,二维码中,记录着一个个普通人的生命故事。

生态殡葬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丧葬之礼,维系着华夏文明的基本价值观。作为“新事物”的生态殡葬,也许是兼顾国情与礼俗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在尊重生命和技术赋能的基础上渐进推行,让死亡成为生命的另一种延伸。